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学习宣传贯彻团十九大精神,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“大思政课”中“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”,引领学生立志做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。6月18日-30日,河南城建学院艺术设计学院“匠心传承技艺,延续中华文化”实践团分别前往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古城,河南省安阳市殷墟,云南省大理,浙江省杭州市等地开展实践活动,充分感知民族地区发生的新变化,当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、示范者和践行者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、肩并着肩,共同努力奋斗。”7月17日,实践团成员来到云南大理、丽江等地,了解云南民族的民风习俗、美食文化、特色风景、服饰服装,传统手工艺等,参观云南非遗工坊,学习白族扎染,了解纳西族东巴文字,在调研中了解云南各民族的经济、文化、生产生活方式等,充分感知云南民族文化的包容和厚重美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
7月19日,实践团成员来到云南大理周城,白族扎染代表性传承人带领实践团成员从扎染的历史渊源、工艺过程及其传承与创新展开讲解。据悉,2006年,白族扎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,白族扎染全靠手工制作,经过手工绘图、扎缝、染漂、扎花、碾平等工序制作而成。色彩上,大理的扎染以白、青两色为主色,扎染图案多以不规则图案以及其他简单几何图形组成,青里带翠,凝重素雅,形象生动,丰富多样,每一件扎染品也是一幅生动的美术作品。紧接着,实践队队员开始学习不同的扎染技巧,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扎染作品。最后,参与体验的队员们进行合影。
7月20日上午,实践团队成员来到了大理喜洲古镇严家大院走访调研,调研当地村民生活状况、居民收入等情况以及对目前乡村振兴政策的了解。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,实践团队走进了严家大院,严家大院是喜洲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白族建筑。建筑内部,整座建筑共一进四院,由北而南的两院“三坊一照壁”和两院“四合五天井”组成。云南独特的气候与地形条件孕育了白族灿烂的历史与文化,也造就了白族民居与其他地区民居“和而不同”的特质,充分展现了白族民居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。
神垕古镇——中国钧瓷文化的发源地。7月21日,实践团成员来到禹州神垕古镇,参观了古镇中的伯灵翁庙、老街、古寨墙、古民居等,同时,实践队员们跟随老师进一步深入了解钧瓷文化和钧瓷的制作过程。随后,纷纷动手跟随陶塑老师学习陶塑技艺,实践团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,通过继承、借鉴与创新,创作出了独一无二的陶塑作品。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,也让学生深入了解神垕古镇的独特钧瓷文化,深入体会传统手工艺的内涵韵味,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激发学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。
殷墟作为实证中华文明起源、形成、发展的关键遗址,揭示了中华文明密码,延续了中华文化根脉。7月20日,实践团成员来到安阳殷墟遗址,看了数量惊人的甲骨片、青铜器、玉器、陶器、骨器等精美文物,在博物馆了解甲骨文、手工业作坊遗址等非遗文化,感受沧桑厚重的历史文化,感悟华夏文化与文明的魅力。在亲身体验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,也呼吁更多人为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!
7月25日,实践团成员来到平遥古城,漫步在古朴的街巷中,走过县衙、寺庙、票号等,想象明清时的市井面貌。在平遥古城墙里感受它的雄厚方正,巍峨耸立,了解它的建筑布局和地域历史,剪纸、民居、推光漆器、传统布鞋、平遥美食……
平遥古城承载并延续着祖辈们的手工技艺和生活记忆。同学们纷纷表示,将深入学习和了解当地优秀民族文化及地方特色非遗文化资源,传承、保护与创新,使平遥古城不是一个冰冷的文化标本,而是一个有温度的活态城镇。
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,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,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,给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奇光异彩。艺术设计学院“匠心传承技艺,延续中华文化”实践团,通过问卷调查、访谈、照片视频记录、理论宣讲、才艺教学等方式,在实践中感悟、思考、辨析,加深对民族团结的理解认同。实践团成员将在传承与发扬中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进。